2015年04月21日 09:40 黃河新聞網
前言: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項目見效年”的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千方百計穩增長,特別是把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關鍵,努力加強重點領域投資,全力以赴確保投資較快增長,積極推動轉型跨越,促進投資結構不斷改善和優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充分發揮了投資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中的關鍵作用。
據山西省統計局公布數據,2014年我省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張,投資總量再次超越萬億,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354.5億元。在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投資依然領跑,增速依然最快,依然是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本期話題,我們就邀請了山西發展智庫有關專家圍繞如何進一步優化山西投資結構,拉動山西經濟增長進行探討。
改革、轉型、創新,為“三駕馬車”更換新引擎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王毅 副教授
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一直充當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年來,我國“三駕馬車”出現了結構失衡現象,其中有兩駕動力不足。首先是出口,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動蕩,國際需求不足。其次是消費,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國內需求有所擴大,宏觀經濟結構從供給驅動向需求拉動轉變需要經歷較長過程,難以迅速完成。事實上,投資已成為近期增長的主動動力。然而,投資驅動型增長也不宜一概而論。我省2013、2014兩個年度投資總額均超過萬億元,但形成的增速卻迥然不同。
山西是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推動“三駕馬車”的再平衡,穩定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必須賦予新的內涵。首先是投資,應充分激活市場,完善金融體系,健全融資機制,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其次是出口,應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最后是消費,應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發展第三產業,逐步形成需求拉動型增長模式。
對此,建議完成這樣的轉變,須為“三駕馬車”更換新的引擎,包括改革、轉型和創新三方面。改革的重心在于管理體制改革,主要任務是簡化行政審批和直接行政管理手段,更多借助金融、財政和稅收政策進行宏觀控制,以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市場活力。轉型的重心在于經濟結構調整,主要任務是真正破解我省“一煤獨大”困局,弘揚我省“西北要沖”、“文明之源”的地理和文化優勢,尋求多元化、后勁強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的重心在于切中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三化”節奏,著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智慧化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把握五個方面做好投資工作,實現提質增效
——山西省統計局 張艷鵬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投資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意義,它既是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渠道和手段。結合當前我省實際,我認為我省投資需要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全面抓好四個方面、十大重點領域投資,突出抓好十大標志性工程建設,用重點工程建設帶動投資增長、穩定經濟增長、促進轉型發展、保障改善民生。
二是繼續強化重點工程項目“六位一體”工作,圍繞發展后勁,狠抓項目儲備和落地,在增加有效投入和培育新的投資增長空間上下功夫,注重儲備有效項目,確保好項目、大項目及早落地,及早開工建設。
三是繼續加大項目幫扶力度,積極幫助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在建項目的投資進度。
四是繼續優化投資結構,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促進三次產業的協調、健康增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增長,積極培育新興業態,圍繞“七大產業”(文化旅游、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醫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鼓勵新型產業投資快速增長,進一步引導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五是重視創新拓寬項目建設的投融資渠道。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加強銀企溝通,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融資多元化。
“投資超萬億”之遠思:
—— 財政部 國資委《國有資產管理》雜志社事業發展部主任 武志強
偶然得知,家鄉山西“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12354.5億元,同比增長11.5%,投資規模明顯擴大,在上年投資超萬億的基礎上,投資總量再次突破萬億元……”
深入仔細地查看相關數據,雖然2014年,受煤炭市場和工業資產負債率升高、工業利潤降幅深度擴大等影響,全省工業投資增速明顯減緩,但全年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仍完成5054億元,仍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42.2%。這其中煤炭工業全年完成投資1088.1億元,占到了全省工業投資的比重21.5%,同比卻僅下降3.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尤其投在煤炭工業上的錢仍是大頭,那究竟為什么我們在喊了十多年轉型之后,仍然無法擺脫“煤炭主業”的糾纏,將大量不能轉化為消費發展動力的資金換成深山中的礦井建筑、采掘設備呢?對此,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深思。
一、發展大勢受累于煤
新中國成立以后,山西被確立為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原煤產量一度占到全國的1/5以上。在“盡快把山西建成國家強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目標號召下,國有、地方、鄉鎮煤礦(甚至還有軍礦)紛紛上馬,到80年代初產量達到1億噸,80年代后期產量超過兩億噸。山西被綁到煤炭基地的“戰車”上,山西的經濟史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煤炭所改寫。
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高強度開發與利用,也使山西逐步滑入“資源優勢陷阱”之中,產業單一、環境惡化、后續發展能力匱乏等資源型經濟痼疾也日益顯現。龐大的煤炭工業體系,帶給山西滾滾的資源財富,也留成為經濟轉型的巨大累贅,難以承受之重。
二、晉商無繼人才外流
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新晉商群體仍未形成。歷史上,晉商曾經創造了無以復制的商業神話,經營范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票號匯通天下,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李長春同志曾經用“勤奮節儉、明理誠信、精于管理、勇于開拓”來歸納晉商精神,以此筆者認為,所謂“新晉商”,即應為:繼承并踐行傳統晉商精神、并以山西為其主要經營基地的山西籍商人。但時下的新晉商們缺受累于“煤老板”陰影,急功近利,要么投身“煤海”,自陷其中而難以自拔;要么遠走他鄉,雖成事業卻與傳統晉商大相近庭,成大器屈指可數,不但丟掉了金融業的皇冠,就連傳統商貿物流業也幾近“死水”。
新晉商的弱勢,造就了山西商貿物流業在全國的墊底的劣勢,造就山西人民的低收入與高消費的頹勢,造就了山西迄今無法實現以消費推動發展的現實。
三、發展理念亟待變革
記得父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當年老家的縣衙門口立有一塊石碑,是清朝縣太爺立的。碑文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山里有煤,也知道挖出來就可以變成錢;但大家不要去挖,因為你挖了它就不干正經“營生”了。
啥是“正經營生”?在縣太爺眼里,無外乎“漁樵耕讀”;當下來說,不就是中央提的“加快向第三服務業轉型”嘛。這里,我沒有把煤炭經濟一棒打死的意思,更不敢說它不是“正經營生”,但要實事求是的說,每個時代的發展需要符合其時代特征的理念。清朝縣太爺有他的考量,貨通天下的傳統晉商有他的算盤,建國初期的大小煤礦是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功臣,改革開放以來的煤炭工業也確實為山西帶來了高速的發展動力。但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如今的山西是否也應該靜下來思考一下,什么是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正經營生”了呢?
后記:投資、消費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項主要動力,只有三者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山西經濟產業結構“一煤獨大”,造成了山西出口的單一與乏力。2014年,山西省進出口總額162.4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9%,但僅占全國進出口總額4.3萬億美元的0.38%,這其中手機出口56.98億美元、鋼鐵進出口28.26億美元、火車零件進出口3.06億美元。也同樣是歷史的原因,長久以來山西人民收入水平一直較低,消費水平也不高。據統計,2014年度全國31省市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山西排名第23位,人均收入24069元,全國倒數第八。而2000年,山西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則更是位居全國倒數第一。
對于山西連續兩年投資超萬億,不能簡單的評價其好或者不好。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去客觀看待這一現狀。在目前出口乏力、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投資拉動依然是山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三駕馬車”存在的不均衡,在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的前提下,努力去擴大出口、促進消費,拉動山西經濟快速穩健增長。